4006-020-877

为人父母想“得”什么,要“舍”什么 ——如何应对“小舍得”引爆的育儿焦虑

发表时间:2021-06-03    发布人:     浏览:3762


前言

 

5月28、29日,七田真国际教育CEO马思延分别在北京蓝港中心、武汉恒隆中心,与家长展开育儿交流,并发表主题为“为人父母想‘得’什么,要‘舍’什么——如何应对‘小舍得’引爆的育儿焦虑”的育儿讲座。

 

该讲座针对当前育儿焦虑笼罩下的父母们的困惑、迷茫,给出了理论高度的专业解析及实操层面的方法论指导,相信每一位关心教育的人,尤其父母们,都将从中大有获益。因此,现特将马老师本次讲座精华观点整理如下,以飨读者。

  

七田真国际教育CEO马思延

 

前阵子电视剧《小舍得》热播,育儿焦虑引起社会很多共鸣。我抽空看了看,也蛮有触动。这部电视剧把现代父母面临的教育窘境予以生动呈现,随之而来的就是围绕该不该逼孩子学习、该不该培养孩子兴趣等话题和矛盾展开的各种讨论。

 

在教育孩子的路上,为人父母想“得”什么,要“舍”什么,该怎么做?确实是我们需要思考的。我从事教育十来年了,今天就这个话题和大家做一些分享。近些年育儿方面最大的变化,我认为是两个:

 

第一,从感性到理性的过度。虽然育儿是一个感性的过程,但教育孩子不能光靠感觉、直觉,育儿一定也是个理性的过程。

 

第二,从经验到科学的转变。以前,人们依靠的是上一辈及周围邻居们的育儿经验在带孩子,但现在育儿要讲科学。

 

我是一个典型理科生,没上过师范大学,没当过一天在编老师,我在北大、清华学物理,在海外学管理。从事的第一个职业是IT,第二个是金融,接下来就是创业做教育。做教育,一开始我有点忐忑,像我这种自然科学训练出来的超级理性的人,在一个感性的、经验的世界怎么实现互补?但接触育儿后我发现我们是有价值的,因为现在的育儿除了感性、经验之外,一定要加上科学,而这正是我们擅长的。

 

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,我们应该想清楚。不管走哪条路,肯定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,但假如我们没想明白,纯粹靠感性,而没有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见证,那将来很可能就会出问题。

 

具体该怎么用科学的方法育儿呢?首先在认识上我们要明确以下三件事。

 

教育的目标是什么?

 

电视剧中田雨岚的观念是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,我国古代也是如此。她把人上人作为一个公理和前提,希望孩子成为人上人,她的出发点就错了。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人上人,为什么?因为没有人上人。

 

中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:千教万教,教人求真,千学万学,学做真人。

 

 

什么叫真人?首先不是人上人,不要期待别人对你顶礼膜拜。其次也不是人下人,当遇到比你官大的、钱多的、嗓子粗的,你就胆怯退缩,这不是真人。第三,真人也不是人外人,我们活着一定要有同理心,去理解对方,哪怕你不同意他的观点。

 

那么,育人的目标到底是什么?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话,那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“人中人”,即真人

 

我的人生比较幸运,身边有非常多的成功人士,从哈佛、耶鲁毕业生到身家数亿的企业家,从官居高位的政治家到诺贝尔奖获得者……我发现这些成功人士,没有一个觉得自己是人上人,他们内心谦卑,对自己的评价极其严苛。他们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想追求这个,成为那个,如今的一切都是在他们自己努力的过程中顺便出现的结果。

 

反倒是那些从小就想当人上人的人,最后并没有成为人上人。或者说他在比自己弱的人面前是人上人,但在比自己强的人面前,就是人下人了,奴性十足。遇到社会上很多事情,他很冷漠,没有同理心,完全是个人外人。

 

关于育儿,我觉得第一个要保持理性的地方,就是要把教育的目标端正了,不要为成为人上人而去牺牲现在的时间

 

教育的本质是什么?

 

教育的本质,是帮助被教育者成就最好的自我。这个观点,教育界很多前辈都赞同。如何成就最好的自己?我给出一个定义:

 

1、找到孩子“最喜欢”的。

2、把“最喜欢”的变成“最擅长”的。

3、把“最喜欢、最擅长”的变成职业。

 

教育说复杂其实也不复杂,我认为达到以上三步,孩子就能成就最好的他自己。为什么?

 

第一, 如果他做的事情是他喜欢又是擅长的,他成功的概率就很高。在喜欢的事上花时间和精力,他一点都不觉得累,轻松就能达到别人花几倍、十几倍的时间才能达到的程度,而且他会坚持不懈。

 

第二,他在做喜欢的事情的过程中,这件事很容易变成他的擅长。当初北大、清华我们班的毕业生大概三分之二都去了美国哈佛大学、普林斯顿这些好学校。一开始我们同学们瞧不起那边的美国学生,因为我们大学学的高数他们研究生了还没碰过,我们说话他们都听不懂,我们觉得自己特聪明。但几十年过去后,北大、清华物理系出来的学生成就并不如美国学生。

 

这背后最大的原因不是我们不聪明,而是我们这些学物理的人并不喜欢物理,只是因为当时学物理比较容易出国,学物理竞争性比较强,总之我们都有其他更喜欢的东西,但我们却学了物理。

 

但是那些美国孩子,他们在有很多选择的情况下毅然决然选择了物理,人家是真喜欢这个东西,所以当他们做自己又喜欢又擅长的事情时,成功的概率就比别人高很多。

 

第三,即使孩子最终没有成功,但他在整个过程中很快乐,他不难受。当初我们班讨厌物理的人最后基本上都去干别的了,不喜欢也不讨厌的那么一大批人到现在还在做着物理相关的工作,也拿到终身教授、获得奖项什么的。但他们说:“这个结果让我很开心,但追求结果的过程我很痛苦”,这种人大有人在。

 

如何成就最好的自我?

 

为更好阐述这个问题,咱们采取倒推的方法来和大家一起分析。

 

第一,教育成不成功,要看孩子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。

 

好工作不是工资高的工作,不是有权力的工作,也不是很多人羡慕的工作,而是孩子又喜欢、又擅长的工作。找工作,千万不要为了家长的想法和荣耀去找,而一定是从孩子自身出发去找。

 

第二,要有好工作,首先要上好学校。

 

我相信教育能改变人,你可以给我几个有的孩子没上过学但最后非常成功的孤证,但这种事情概率非常小。此外,学校是有好坏的,全世界的教育资源都是不公平的,有些学校就是好学校,有些就是差学校,你就得给孩子找个好学校。

 

什么叫好学校呢?排名高的学校、最牛的学校、父母喜欢的学校,都不是好学校,而是在孩子最喜欢且擅长的那个领域内做的好的学校,真正适合孩子的学校。

 

第三,上好学校,首先要给孩子打好基础。

 

在孩子喜欢的领域内做的最优秀的大学,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上的,怎么办?为了让孩子未来有能力去上,我们就要给孩子打好基础。

 

1、除好身体之外,第一个基础是人格。

 

马斯洛需求理论提出人格有六大基石,即主动性、共情力、抗挫力、守约精神、平等意识、自控力。只有拥有健全的人格,孩子才更容易富有激情,容易成功,所以第一个要打人格基础。而人格培养的原则就是缺什么补什么,哪个缺了,去补上就行了。

 

其中,主动性、共情力和抗挫力,是孩子先天就有的,但经常发现长着长着就没了。原因只有一个,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失去了,被剥夺了。那么该如何保护孩子这些先天的能力?那就是尊重。譬如主动性的保护,孩子想做的事情只要不犯天条,就尊重他,让他做,主动性就保护住了。其他能力也是如此。

 

自控力、平等意识、守约精神是后天形成的,主要在于培养,培养又重在身教。父母行得正,做得端,说话算数,孩子就会学你。

 

2、第二个基础,是智力。

 

智力在根本上,就是学的知识的多少,学习速度的快慢。幼儿阶段,认知能力比知识更重要,基础认知能力比其他认知能力更重要,不要太在乎孩子有没有掌握知识,而要看他有没有能力去获取知识。

 

六岁之前,专注力、记忆力、反应力、思维力、自控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,而且这五大基础能力都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,从小加以培养,就能打牢地基。

 

基础能力打好了,学习就轻松。打不好,上学后就吃力,跟不上,家长就开始乱投医,报各种辅导班,然后就是考试、上课、辅导班、分数、名次的无限循环……最后就是一条不归路,就像电视剧《小舍得》所呈现的一种教育现实。

 

总结

 

在培养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路上,关于父母的“得”与“舍”,父母该如何去做,我的建议是:

Ø  教育要用理性、科学的方法。

Ø  教育理性,首先就是要端正教育的目标,不是让孩子成为人上人,而是成为真正的人。

Ø  教育的本质,就是帮助孩子成就最好的自己。

Ø  如何帮助孩子成就最好的自己?帮助他把喜欢的做到极致,变成擅长,再把喜欢又擅长的变成职业。

Ø  成就最好的自己,需要打好健康、人格、智力的基础。

Ø  人格培养方面,主动性、共情力和抗挫力孩子先天就具备,重要的是保护,保护源自尊重。自控力、平等意识、守约精神是后天形成的,必须要培养,培养重在身教。

Ø  智力基础方面,在幼儿阶段,认知能力比知识更重要,基础认知能力比其他认知能力更重要。

Ø  为人父母,该舍什么?舍面子,不为别人而活;舍旧观念,教育要理性、科学;舍时间,陪伴孩子。该做什么?给孩子打好基础。

 

与家长互动问答

 

北京家长:早期打基础训练大概需要多长时间能看到固化的效果?小孩个人能力很难量化,家长经验又不足,怎么评估他各方面的潜能?

 

马老师:普通习惯的建立,脑神经科学上的一个共识就是21天。比如孩子有自控力的问题,给他设计些方式方法,做好了就奖励,不好就惩罚,坚持21天,基本上能有结果。但要强化它,智力方面是没有止境的,需反复练习。就像锻炼身体一样,锻炼比不不锻炼好,坚持锻炼比偶尔锻炼好。一般普通能观察到能力变化的是三个月。

 

管理学上说,任何事情如果你不能定义它,你就不能测评它;如果不能测评它,你就不能管理它。但人是复杂的,一个孩子很善良,你和他在一起就能感受到,不用去评测。虽然确实也有越来越多的能力是可以测评的,比如就五大认知能力北师大已有了一套细致的测评方法,而且基本上是准确的。

 

北京家长:我给孩子报了10门课,但孩子喜欢的东西很多,时间没办法分配了,怎么办?

 

马老师:这些课程父母可以做一些取舍,有些是孩子以后可以学的,有些是现在必须学的。学的过程中项目太多,孩子很难每一个都坚持下去,我认为不要贪多,而要精。宁可报5门课,每门课程都上90%以上,也不要报10门,每门课只上60%

 

武汉家长:现在父母各种赶场报兴趣班、补习班,鸡娃式教育该不该提倡?应该怎么给孩子选择辅导课?


马老师:仅仅为了提高考试分数或者去跟其他孩子做比较而去选择辅导班,我是反对的。就像七田真的教学理念,我们要找到孩子喜欢的事情,把喜欢的事情培养成擅长的事情,再把擅长的事情作为职业,这样孩子才能专注、热情地工作,从而度过幸福的一生。

 

辅导班我们怎么去报?首先我的理念是,孩子一定要从小掌握2-3种语言,语言对孩子的发展非常有利。其次,前期辅导班可以报短期的,2-3个月的那种,可以多一些种类。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找到孩子喜欢的事情。只要他在自己感兴趣的辅导班上的三四十个孩子中能够排到前五、前十,就证明他在这个方向有一定天赋,是可以去长期学习和培养的。提醒家长们的就是不要盲目跟风,看别人家孩子报了什么班你们家孩子就要报什么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