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少人和我一样,被《人世间》这一幕戳痛了:
,时长00:31深夜,周家三儿子周秉昆和父亲周志刚正一如往常那样唠着家常。聊着聊着,父亲突然起身开灯,用手指着质问他:为什么不给自己写信,一直不联系自己,还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势利。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指责,周秉昆想起了这么多年,父亲总喜欢数落自己、打击自己的过往,内心压抑已久的委屈顷刻间爆发出来:
“都是一个爹一妈生的,都一爹一妈养的,就我没出息。”
他何尝不想和父亲联络感情?可从小到大,父亲总拿自己和两个优秀的北大哥哥姐姐作对比,嘲讽他“考试倒数第一名”。
在外面受委屈,父亲非但不安慰他,还喜欢在伤口上撒盐,哪里疼就抠哪里。
丝毫不顾及他长期被打击、羞辱的痛苦和自卑,仗着父亲的权威对他恶言相对。这么多年过去,他成家立业,终于能独当一面照顾家人。可父亲的贬低,始终像一根刺,扎在心里让他难受,难以释怀。
这段被雷佳音演绎得入木三分的剧情,引起了观众巨大的共鸣。多少人,都曾是父母冷嘲热讽、打击贬低的牺牲品。或许在父母看来,自己说过的话,对孩子语言上的攻击,不过是随口一说,绝非本意。但活在阴影下的孩子,极有可能要用一辈子,努力想方设法修复自己。
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
就是贬低他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·杜布森曾一针见血指出:
“让孩子失去自尊的方式有千百种,可要替孩子重建自尊,是一个缓慢困难的过程。”
生活在父母否定、打击和贬低阴影下的孩子,很难充满自信地抬起头。节目《不好说特想听》里,有一个叫唐向未的创业人。打小开始,妈妈就喜欢打击他,老说他差。觉得他做什么,都不如自己的规划。得知他想创业,妈妈表现的难以置信,笃定他没本事,无法在社会上干出点什么事情来。他一直想向妈妈证明自己,可得到的却还是满口的挖苦和讽刺。
这个男孩举手投足间的挫败感,真让人看了心酸。在妈妈面前,不管他表现得多成熟稳重,只要听到一句否定,他的自卑和脆弱就显露无疑。想起了演员李成儒的儿子李大海,长时间被父亲看不起,被辱骂“狗屁不是”。
为了讨父亲欢心,他总是小心谨慎,不敢轻易忤逆。为了得到父亲一句赞赏,他什么都尝试,唱歌、编剧、导演、斯诺克。但是即便拼尽全力,换来的仍是父亲对他“专业不精”的质疑。如今,36岁的李大海,仍等着父亲一句简单的认可和夸奖。
不管是唐向未,还是李大海,一路成长走来,心中最大的期盼不过是父母对他们的努力和付出点一点头。有人说,废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,就是不停地贬低他。父母的嘲讽和打击,会一点点瓦解孩子对自己的信心。剩下的,是一生都难以弥补的自卑感和不安感。一位老师开了一次家长会,让父母和孩子分别写下他们最让对方难过的言行。所有孩子的答案,出奇一致:
“就你这傻逼样子,能有什么出息?”
“再哭我就打死你!”
“你怎么不去死呢?”
“你就是个废物,猪脑子,榆木脑袋!”
“我上辈子造了什么孽,生了你这么个破烂玩意!”
很多父母,可能并不记得自己曾经说过这些伤人的话。可这些贬低的话语,却成了扎进孩子心头的一把把利刃,将孩子刺得体无完肤,最后只留下一个个鲜血淋漓的黑洞。
被长期贬低的孩子
一生都在寻求治愈一次闲谈中,朋友分享了自己过年为什么不愿意回老家的原因。从小,父母就对身为家里老大的她寄予极高的期待和要求。许多弟弟妹妹做了不算错的事,在她身上全是问题:
吃饭时,要是她没等别人到齐自己先动了筷,就会被批评“没有礼数,要等弟弟妹妹先吃”;
逛街买衣服,挑的款式不合父母的心意,只会被嘲笑“别的小孩眼光那么好,怎么你这么土”;
家里来客人,只要她招呼的动作慢点,一定被骂“整天像只蜗牛一样慢吞吞,让别人等你”。
本以为自己考上省内的985,父母能对她宽容一点,少责备她一点。谁知,每次一放假回家,不是被妈妈嫌弃“读那么多书人却一点都不圆滑”,就是被爸爸讽刺“当初要你选个赚钱的专业你偏偏选个最差的中文系”。不管她做什么,好的事从没得到一句肯定;不好的都成了父母挖苦她的话柄。30年来,父母的挑剔和羞辱,一度让她怀疑自己是不是外面捡来的孩子。强烈的缺爱感,更是阻隔了她和父母之间的关系。
所以一到假期,她就发信息告诉家里“工作忙,回不去”,逃避父母的交流和沟通。
听完她的分享,脑海里不禁浮现漫画家几米的一句话:
“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,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。”
身体上的伤口尚且可以愈合,但父母的打击却贯穿岁月,永远定格在孩子的生命里。一位网友说自己三十多岁了,可依然忘不了小时候父母疯狂侮辱她时那悲愤的心情。
“他们狰狞的模样,还有那疯狂咒骂的倾盆大口,总是在我脑海里浮现。我的心从那时候就死了。”
孩子无法理解,为什么口口声声说爱自己的父母,总要以贬低的方式来教育自己,激励自己进步、成长。在他的感受里,自己一无是处,很差劲,配不上父母的爱。父母对自己的厌恶、嫌弃和拒绝,不仅让他连站起来和父母亲近的力量都没有。而且为了保护自己,他只能收起自己的脆弱,化成刺猬一样和父母对抗。
懂得捧场的父母
才是孩子成长最大的底气简·尼尔森博士曾在书中发出这样的灵魂拷问:
“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样一个荒诞的观念,认定了如果想要让孩子变得更好,就应该先要让他感觉更糟?”
真正的爱,绝不是靠挖苦、伤害孩子的感受去传递。唯独正面的肯定、认可和鼓励,才是孩子一生成长成才的动力和底气。节目《儿行千里》中,何炅访谈了现场被父母“捧大”的孩子的心路历程。一位女孩说,自己小时候做事很拖沓,妈妈就用一个积分制的小技巧来奖励她。当她考得好,或帮忙做家务,妈妈就会奖励她积分,累积到一定积分,她就能如愿实现一个小愿望。
渐渐地,她做事情变得积极多了。不仅自己受益,就连家里的其他成员也受她感染,变得干劲十足,勤劳乐干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如果父母能在生活中多给孩子一点正面反馈,孩子就会自信、乐观和积极。美国加州大学哲学博士詹姆斯•多柏林也提出一个“补强法则”:
“被父母的掌声鼓励的孩子,会滋生内心的一种力量,并将这种力量融入骨血,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,他们可以很自信地对自己说:
我是最棒的,我可以!”
父母不吝啬自己的掌声,孩子才能爆发出巨大的成长能量。最近,谷爱凌一夜爆红,最令人惊艳的,是她妈妈的教育。作为女生,她想要加入被男选手统领的自由式滑雪队,困难重重。可妈妈得知她的想法时,没有打压或挖苦她,而是肯定她有勇气挑战自己。训练时,她出了差错,没有顺利完成。妈妈面带微笑出现在她眼前,一边抱住她,一边为她喝彩:“特别为你感到骄傲!你已经做得很好了!”
无论谷爱凌表现如何,妈妈总是不忘夸她“棒”,发自内心肯定她所做的一切。
谷爱凌妈妈的教育,揭示了“捧场教育”的威力。正是妈妈言辞里的关怀和赞赏,行为上的支持和理解,给谷爱凌带来大大的价值感和幸福感,造就了她这位“全能型天才”。“贬低教育”和“捧场教育”养出来的孩子,人生截然不同。前者一辈子活在自我怀疑中,总在寻找生活的价值和意义,敏感、自卑又怯懦;后者却一点点打破自己的界限,相信自己无所不能,活出无限自信和能量。
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说:“生命的本质需求,是渴望被看见。”
每一个孩子,都有自己的闪光点。父母不该盯的,是他的缺点,而是优点,那些最能成就孩子的地方。多给孩子一些温暖的爱,让孩子感觉“我很好,我最棒”;多给他一些滋养生命的肯定和鼓励,让他充满信心,坚定地向前行。相信父母的掌声,一定能成为孩子身上最大的荣耀。